前言配资查询导航网
1945年,随着德国全线溃败,二战的结局似乎已经没有悬念。苏联红军如猛兽一般席卷而来,推进到德国首都柏林,德国的灭亡已是不可避免。在这个时候,希特勒的幻想也随之破灭。在与情人结婚仅仅两天后,希特勒陷入了深深的绝望,最终选择了自杀,结束了他极具争议的一生。然而,在他结束生命的那一刻,除了自杀,他是否还有其他选择呢?德国的士兵在面对如此局势,难道真的毫无反抗之力了吗?
德国纳粹发动战争
展开剩余86%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德国作为战败国被迫签订了《凡尔赛条约》。条约中,德国的13.5%领土被削减,且12.5%的人口被分离出去,德国的战败让其处于极度的不利地位。为了避免德国卷土重来,条约还禁止其重新实行义务兵役制,并剥夺了其海外的殖民地。此外,德国还被要求支付巨额的赔偿金——1320亿马克。这一切措施,最终导致了德国经济的崩溃。巨额的赔偿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,德国国内贫困加剧,民众苦不堪言,甚至陷入饥荒之中。
在这样一片混乱和痛苦中,许多政治团体应运而生,纳粹党便是在这种环境下崛起的,希特勒成为了其核心人物。1929年,华尔街股市崩盘,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,德国经济更是雪上加霜。随着大量民众失业,政治局势动荡不安,德国人民生活陷入了深深的绝望。
在这时,希特勒迅速抓住了时机,他站出来批评现政府的无能,煽动民众的不满情绪,成功引导了愤怒的民意。1933年,希特勒当选为德国总理,随后不久,他通过权力斗争成为了唯一的掌权者。为了获得民众的支持,希特勒许诺恢复经济、让每个家庭的餐桌上都有面包和牛奶,这对深陷贫困的德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振奋的消息。这也让极权主义思想在德国逐渐蔓延。
希特勒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经济改革,借鉴罗斯福的新政,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初步复苏。民众对他的信任不断增强,反对《凡尔赛条约》的情绪愈发高涨,德国人对于希特勒的支持也变得愈加盲目,这为纳粹党后来的战争提供了坚实的民众基础。
1938年,德国公然违反《凡尔赛条约》,与英法等国彻底决裂,紧接着1939年发动了对波兰的侵略。为了速战速决,德国迅速在波兰两大战略要点部署兵力,准备发动侵略战争。1939年9月1日,德国军队迅速突破波兰防线,发动了闪电战,波兰的防御被快速击溃。德军的行进速度迅猛,波兰军队无法及时作出有效反应。德国空军的大规模轰炸摧毁了波兰的关键设施,波兰的首都华沙也在短短几天内沦陷。
苏德战争
德国对波兰的胜利使得英法国家对德国的威胁感到愈加警惕,但由于一战的阴影,英法并不急于直接开战,而是选择通过切断德国的铁矿石供应来限制其扩张。德国的铁矿石主要来自瑞典,通过挪威的纳尔维克港运送,这条运输路线成为了德国的生命线。
为了确保铁矿石的稳定供应,希特勒决定采取行动,他不仅制定了入侵挪威的计划,还要求通过外交手段获得丹麦的机场控制权。1940年,德国迅速占领了丹麦,几乎没有遭遇任何抵抗。接着,德国大军转向挪威。
尽管挪威奋力反抗,但最终在两个月的激烈战斗后,德国成功占领了挪威。此时,希特勒的目光已转向了法国和比利时,并成功突破了这两个国家的防线。英国伦敦也遭受了德军的连续轰炸。
然而,在对英国的轰炸中,希特勒犯了一个战略性错误。他仅仅集中火力轰炸伦敦,却忽视了英军的关键军事设施和交通枢纽。这为英军反击提供了宝贵的机会,德国的攻势也因此陷入了停滞。此时,苏联已经完成社会主义转型,希特勒希望拉拢苏联,以避免两线作战。然而,苏联并未接受希特勒的求和条件,两国最终走向了对立。
1941年6月22日,德国发动了代号“巴巴罗萨”的行动,对苏联发起了进攻。德国整编了三大集团军,总兵力达到550万人,兵力的压倒性优势使得战局初期对苏联极为不利。
希特勒的自杀
1941年11月,德国在东线战场遭遇了巨大的挫折,虽然初期的进攻取得了一定的成功,但随着战斗的持续,苏联人开始反击,战局急转直下。此时的德国士气低落,德军的兵员和物资逐渐耗尽。尤其是在莫斯科战役中,苏军成功稳住了防线,德国人无力再推进。1942年4月,德国撤离了莫斯科周边地区,损失惨重。
在战争的最后阶段,德国军队遭遇了苏联的强大反攻,直逼柏林。1945年4月,苏军的炮火不断逼近柏林,希特勒意识到他已经无法再挽回战局。此时,他仍然没有选择撤退,而是选择了与新婚妻子一起自杀,结束了他那充满血腥与暴力的统治生涯。
希特勒的死标志着德国彻底走向灭亡,二战的结束似乎已经没有悬念。根据战后的统计,德国在战争中损失惨重,伤亡人数接近1100万,而柏林战役时,约有80万德国士兵驻守于此。
希特勒死后,德国军队几乎没有再作出有效抵抗,德国的投降几乎是不可避免的。德国的失败不仅代表了希特勒个人的彻底覆灭,也代表了纳粹主义的终结。希特勒的自杀表明,历史的车轮无法被一个独裁者所阻挡。
发布于:天津市捷希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