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提起蜀汉名将专业配资炒股,人们脑海中立刻浮现“五虎上将”的辉煌形象——关羽、张飞、赵云、马超、黄忠。这个排列顺序经过《三国演义》和民间传说的固化,已成为大众认知中的经典。
然而当我们翻开陈寿的《三国志》时,会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:这五位将领的传记排序与演义截然不同。《三国志·卷三十六》将关张马黄赵并列一传,排序依次为:关羽第一,张飞第二,马超第三,黄忠第四,赵云第五。
这个看似简单的排名背后,暗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?今天让我们拨开演义迷雾,探寻正史中五将排位的深层原因。
一、官方钦定的排序奥秘
《三国志》作者陈寿作为蜀汉旧臣,对蜀汉人物传记的编排极为讲究。他在《蜀书》第六卷将五位将领合为一传,绝非随意为之。
《三国志·卷三十六》开篇明义:“关羽、张飞皆称万人之敌,为世虎臣……马超阻戎负勇,以覆其族……黄忠、赵云强挚壮猛,并作爪牙,其灌、滕之徒欤?”
展开剩余88%从这个排序可以看出,陈寿完全按照官方授予的将军号等级进行排列,反映了蜀汉朝廷的正式地位评定。
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刘备称汉中王后,封赏群臣:
关羽为前将军(蜀汉最高军事职衔)
张飞为右将军
马超为左将军
黄忠为后将军
赵云则仅为翊军将军(杂号将军)
《资治通鉴·卷六十八》记载此rmw.1wbae.INfoABC|jdn.1wbae.INfoABC|事时也完全遵循这个等级顺序。司马光在编写时参考了更多史料,但这个排序没有任何改变,说明宋代史家也认同这个位次排列。
二、关羽独一档的地位无可撼动
关羽在五人中地位超然,这一点在正史和演义中倒是相当一致。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,关羽在蜀汉集团中的实际地位比人们想象的还要高。
《三国志·关羽传》记载:“先主为汉中王,拜羽为前将军,假节钺。”假节钺这三个字意味着极大的权力——可代君主行使征伐之权,处置军中将领。
《通典·卷三十二》解释:“假节钺者,得斩节将。”
在刘备称帝前,蜀汉拥有“假节钺”特权的大臣仅有两人:一个是诸葛亮(假节),另一个就是关羽(假节钺)。甚至连张飞也只是“假节”,低于关羽一等。
关羽镇守荆州时,实际上掌握了蜀汉近乎一半的军事力量。据《华阳国志·刘二牧志》记载,荆州失守前蜀汉总兵力约十余万,而关羽荆州军“号有三万人”,且多为精锐水军。
219年襄樊之战,关羽围曹仁、擒于禁、斩庞德,威震华夏到何种程度?《三国志·关羽传》记载:
“梁、郏、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,为之支党,羽威震华夏。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。”
这是曹操一生中极少数的危急时刻之一,甚至考虑迁都避其锋芒。在正史记载中,蜀汉集团除诸葛亮北伐外,再没有任何一次军事行动能给曹魏造成如此大的震动。
三、张飞的真实形象与地位
张飞作为蜀汉元老,地位仅次于关羽。《三国志·张飞传》记载:
“飞雄壮威猛,亚于关羽,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、飞皆万人敌也。”
但历史上的张飞与演义中鲁莽暴躁的形象有很大不同。张飞不仅有勇,更具有一定的谋略和政治才能。
215年巴西之战,张飞率精兵万余人,大败曹魏名将张郃。《三国志·张飞传》记载:
“飞率精卒万余人,从他道邀郃|ltm.1wbae.INfoABC|sed.1wbae.INfoABC|军交战,山道迮狭,前后不得相救,飞遂破郃。郃弃马缘山,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。”
这一战张飞采取了精巧的战术布局,利用地形分割敌军,显示出不凡的军事指挥能力。
更令人惊讶的是,张飞还颇有文化修养。明代《画髓元诠》记载张飞“喜画美人,善草书”,虽为后世记载,但并非空穴来风。2004年文物部门在四川阆中张飞庙发现一座唐代碑刻,记载张飞“善书能诗”,或许有一定依据。
张飞的最终官职ghg.1wbae.INfoABC|是车骑将军,领司隶校尉,封西乡侯。车骑将军是仅次于大将军、骠骑将军的高级武职,地位明显高于马超的左将军。
四、马超:名过于实的悲情英雄
马超在《三国志》中排名第三,高于黄忠和赵云,这让许多赵云粉丝感到不解。但实际上,马超的出身和早期地位远超蜀汉大多数将领。
《三国志·马超传》记载:“腾、韩遂之乱,超有信、布之勇,甚得羌、胡心。”马超是伏波将军马援之后,世代为凉州豪族,年轻时便名震西凉。
建安十六年(211年),马超联合韩遂等关中诸将反曹,拥兵十余万,一度给曹操造成极大威胁。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记载:
“公乃与克日会战,先以轻兵挑之,战良久,乃纵虎骑夹击,大破之,斩成宜、李堪等。遂、超等走凉州。”
尽管兵败,但马超的声望仍在。刘备围攻成都时,《三国志·马超传》记载:
“先主遣人迎超,超将兵径到城下。城中震怖,璋即稽首。”
马超的到来直接促成了刘璋投降,这是他为蜀汉立下的最大功勋。
然而马超在蜀汉的处境实际上十分尴尬。《三国志》引《山阳公载记》称:“超因见备待之厚,与备言,常呼备字,关羽怒,请杀之。”虽未必完全可信,但反映了马超作为“半路加盟”的军阀,始终未被完全信任。
马超官至骠骑将军,领凉州牧,封斄乡侯,名义上地位仅次于张飞。但实权有限,晚年常怀忧惧,四十七岁便郁郁而终。
五、黄忠:老当益壮的代表
黄忠在《三国志》中排名第四,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,黄忠的军事成就可能仅次于关羽。
《三国志·黄忠传》记载:“自葭萌受任,还攻刘璋,忠常先登陷阵,勇毅冠三军。”益州平定后,黄忠在汉中之战中立下奇功:
“渊众甚精,忠推锋必进,劝率士卒,金鼓振天,欢声动谷,一战斩渊,渊军大败。”
阵斩夏侯渊是刘备生涯中对曹操作战的最大胜利之一。曹操得知爱将被杀,亲自率军来报仇,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记载:“三月,王自长安出斜谷,军遮要以临汉中,遂至阳平。”
需要特别澄清的是,黄忠并非演义所说的七旬老将。根据《三国志·黄忠传》“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,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”的记载,208年刘表去世时,黄忠至少已任职数年。假设当时40岁,那么219年去世时约51岁,所谓“老将”只是相对概念。
黄忠官至后将军,与关羽前将军、张飞右将军、马超左将军并列“四方将军”,这是蜀汉的最高军事职衔序列。
六、赵云:被演义美化的一代忠臣
赵云在《三国志》中位列五将之末,让许多喜爱他的读者感到不平。但客观来看,赵云的官职和战功确实较前四位有所不及。
赵云的最高官职是中护军、镇东将军,封永昌亭侯。而其他四人都是“四方将军”级别,赵云的军阶确实低一个等级。
但赵云有两个极为突出的贡献:
一是长坂坡救阿斗,虽非演义所说的“七进七出”,但《三国志·赵云传》记载:
“云身抱弱子,即后主也,保护甘夫人,即后主母也,皆得免难。”
二是作为中护军,负责统领禁军、选拔武官,相当于蜀汉军队的政治部主任。《三国志·赵云传》引《云别传》:“亮曰:‘街亭军退,兵将不复相录,箕谷军退,兵将初不相失。’”
诸葛亮首次北伐时,赵云作为疑兵出战箕谷,虽兵败但部队井然有序,显示出杰出的治军能力。
赵云不得重用的原因很复杂。一方面他长期担任刘备的侍卫长,缺少独当一面的机会;另一方面,他的政治理念与刘备集团的开疆拓土战略有所差异。
《云别传》记载赵云曾劝谏刘备:“国贼是曹操,非孙权也,且先灭魏,则吴自服。”这种战略思想与诸葛亮《隆中对》一致,但与刘备当时急于为关羽报仇的决策相左。
七、合传背后的历史逻辑
陈寿将五人合为一传,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《三国志》的传记编排遵循着严格体例:皇帝后妃、宗室、主要谋士(诸葛亮、庞统、法正)、主要将领(关张马黄赵)、次要将领......
这个排序完全按照官职高低和重要程度,而非单纯的战功或能力。陈寿在《三国志》评曰:
“关羽、张飞皆称万人之敌,为世虎臣......马超阻戎负勇,以覆其族......黄忠、赵云强挚壮猛,并作爪牙,其灌、滕之徒欤?”
“灌、滕”指的是汉初名将灌婴和夏侯婴(滕公),这个比喻极为精妙——既肯定了他们的勇猛,也暗示了他们与“韩信、彭越”等顶级名将的差距。
值得注意的是,蜀汉的将军号设置与曹魏、东吴有所不同。刘备称帝前,最高只设到“四方将军”,而曹操早已设有大将军、骠骑将军等更高级别。这反映出蜀汉集团相对较小的规模和人才储备。
结语:历史的真实与记忆的塑造
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,不禁感慨:历史评价与民间记忆往往存在巨大差异。《三国演义》为了艺术效果,强化了关羽的忠义、张飞的莽撞、赵云的完美、黄忠的年迈、马超的英勇。
但真实历史中的五人,各有其复杂的面相:
关羽威震华夏但也刚愎自用
张飞勇猛善战且有一定谋略
马超名门之后却命运多舛
黄忠大器晚成而立奇功
赵云忠勇可靠而职位受限
《三国志》的排序告诉我们:历史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官职、功绩、出身等多重因素,而非单纯以勇武或个人魅力为标准。
这些将领的共同点是:他们都为蜀汉政权奉献了自己的一生,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无论排名先后,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难忘的一代豪杰。
正如陈寿所感慨:“然羽刚而自矜专业配资炒股,飞暴而无恩,以短取败,理数之常也。”每位英雄都有其闪光点和局限性,这正是历史最引人入胜的地方。
发布于:四川省捷希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