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三国,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基本都是《三国演义》里那些光鲜亮丽的形象,刘备仁义,关羽忠勇,诸葛亮神机妙算啥的。可你仔细想想,这书毕竟是小说,罗贯中为了捧蜀贬魏,改了不少历史事实。有些人历史上干的事儿让人直摇头,遗臭万年那种,结果在演义里被包装成正面典型,简直是教科书级的洗白操作。
先说马超,这位在演义里可是蜀汉五虎将之一,勇猛得像头狮子,渭南一战差点把曹操的脑袋摘了,曹操还吓得说“马儿不死,吾无葬地”。演义把他写成复仇英雄,父亲马腾被曹操杀了,他才起兵报仇,忠孝两全,读者看完直呼过瘾。
可历史呢?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。根据《三国志》,建安十六年,马超先跟韩遂他们在凉州起兵反曹,那时候马腾和弟弟马休已经在许昌做人质了。马超这反一出,直接把曹操惹毛了,曹操二话不说就把马腾全家抄了,杀了两百多口人。
展开剩余81%马腾死得冤,但锅得马超背,这不就是变相弑父吗?同僚杨阜当时就骂他“背父叛君,虐杀州将”,说马超这种人不爱亲人,怎么可能爱别人?凉州士大夫都觉得丢人,街头巷尾议论纷纷。马超后来投刘备,靠着武勇得了高位,五虎将的帽子也戴上了,但人品这块儿,历史上留下的评价就是“强而无义”,残暴不讲道理。
演义为什么洗他?因为蜀汉需要猛将,马超的凉州骑兵太好用了,罗贯中就顺手把时间线倒过来,父仇在前,反曹在后,瞬间从叛徒变英雄。现实里,马超这人野心大,凉州人马是他命根子,起兵时根本没管家里死活,纯粹是为自己争地盘。想想看,那年代孝道多重,他这事儿传出去,名声能好才怪。
再说潘濬,这位东吴重臣,在演义里基本没啥戏份,荆州丢了锅全甩给糜芳和傅士仁,说他们不战而降,关羽才败走麦城。潘濬呢?顶多是个配角,留守荆州时跟关羽有点小摩擦,但没深挖。可历史真相是,潘濬才是背后大黑手。
《三国志》里写得清楚,刘备入蜀后,把潘濬留在荆州当治中,管留守事务,他跟关羽关系差得要命,两人天天掐架,潘濬看不惯关羽的傲气,早想找机会下手。建安二十四年,吕蒙白衣渡江袭荆州,潘濬直接开门揖盗,孙权派人给他擦脸的待遇,他跪谢后就把荆州军事全盘托出,帮吴军封锁关羽粮道,指挥打刘备。
关羽退军时,潘濬的指点让吴军直捣黄龙,公安江陵一夜易手。结果呢?这家伙不但没事儿,还升官发财,当了太守、尚书令、司徒,活到七十岁高寿。
为什么演义不黑他?因为罗贯中要突出关羽的悲剧性,荆州丢得越冤越好,潘濬这种内鬼太现实,写出来容易让读者觉得蜀汉内部烂透了,不利捧刘。潘濬这人,本质上是墙头草,荆州本地士族出身,看刘备外来户不顺眼,早晚得反水。历史上他表哥蒋琬在蜀汉混得风生水起,他却投吴,纯属见风使舵,为私利不顾大局。搁现在,这叫典型的投机倒把,名声臭不臭一目了然。
第三个,张松,益州刘璋的谋士,在演义里是经典桥段,献西川地图,先去曹操那儿碰壁,曹操嫌他丑没理他,转头献给刘备,帮刘备入蜀成了大功臣。读者看完觉得这小子机灵,识英雄于微时,卖主求荣?不存在的,刘璋昏庸,自找的。
可翻开历史书,《益部耆旧杂记》直戳痛点:张松为人短小,放荡不治节操,虽有才干,但人品差劲。他出使许昌,本意就是卖蜀地图换富贵,曹操不鸟他,他灰溜溜南下,路上就把地图抖给刘备,劝刘备打刘璋。建安十六年,这事儿一出,刘璋气炸了,直接抓张松杀了,全家抄斩。张松的弟张肃后来接棒,继续帮刘备,但张松本人死得惨,尸首扔乱葬岗。演义为什么给他镀金?因为刘备入蜀是蜀汉立国的关键,没张松献图,故事讲不下去。罗贯中就把张松写成“弃暗投明”,忽略他先卖给曹操的意图。
现实里,张松这人野心勃勃,刘璋待他不薄,他却为个人前途出卖主子,典型的墙头草。历史上益州士族多是这么干的,乱世里谁强投谁,但张松的节操问题太明显,放荡不羁的作风让同僚都看不起。搁今天,这叫叛徒,名声能洗白?难。
最后,徐庶,演义里最惨的洗白受害者吧。他是刘备早期的谋士,长坂坡时曹操抓了他妈,他只好投曹,还临走荐诸葛亮,成了大忠臣的典范,读者看哭了,觉得徐庶一辈子郁郁不得志。可历史呢?《三国志》记载,建安五年长坂坡,刘备败逃,徐庶随军南下,曹军追上,抓了徐母,徐庶就辞了刘备。
关键是,这不是被迫的,刘备当时已经丢了新野,队伍乱成一锅粥,前途渺茫,徐庶看清了,主动北上投曹。曹操给了他官做,步兵校尉、御史中丞啥的,他也没闲着,《魏略》里说他帮曹魏出谋划策,黄初年间升右中郎将,审案批文忙得飞起。演义说徐庶“言不入于所”,一辈子不献计?扯淡,他至少献了三策,劝降刘备那次差点害刘备全军覆没。
为什么罗贯中这么编?因为徐庶荐诸葛亮太重要了,没这事儿,刘备三顾茅庐就没铺垫。把徐庶写成孝子被迫离去,顺带黑曹操用阴招,完美。历史上徐庶这人聪明,但现实主义,刘备当时弱鸡一个,他投曹纯属明哲保身,背主求荣的帽子扣得稳。母亲自杀后他也没回刘备,君臣名分定了,再反水不合道义,但本质还是自保。搁现在,这叫跳槽高手,但乱世里,名声就臭了。
这四个家伙,搁三国那会儿,名声都差得一批,马超的孝道缺失,潘濬的反复无常,张松的节操崩坏,徐庶的见风使舵,全是历史书里明摆着的污点。可演义一出,他们摇身一变,成了蜀汉的功臣,东吴的能吏,读者直呼内行。为什么会这样?说白了,小说是为明朝人写的,罗贯中借古讽今,捧刘贬曹是主线,历史细节得让位。马超的勇武得用,潘濬的内鬼事儿太扎眼就淡化,张松献图是剧情必需,徐庶的荐亮桥段太经典。结果呢?老百姓看书图个痛快,正史的灰色地带被抹平了。
但话说回来,这也反映出三国历史的复杂性。乱世里,谁的手不沾血?马超起兵是为凉州利益,潘濬投吴是为荆州士族长远,张松卖主是为自家富贵,徐庶投曹是为避祸求生。搁今天,他们可能是职场老油条,生存第一,忠诚第二。可那年代,讲究忠孝节义,他们的污点就成了千古骂名。演义洗白了形象,但没洗掉本质。看三国,得两眼一睁,一眼小说一眼史书,才不会被忽悠。
发布于:山西省捷希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